互联网的确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出家门,可以与世界完美对接。买东西不用逛商店了,快递送到你家。想吃饭,不用进厨房,不用去饭店,下个单外卖小哥送到你家,还是热乎的。但是病了,或者说康复中想打针换药处理伤口,不去医院行吗?去年可能还不行呢,但今年就真有可能了。
因为今年年初,卫健委下发通知,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六地试点互联网加护理服务,也就是媒体的标题:网约护士,这个试点一开始,恐怕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最欢迎的。因为到2018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2.49亿。居家养病或治病,可想而知,会有多大的需求。那么网约护士,真的能和居家养老完美结合吗?进展如何?有哪些困难?好事儿,怎样才能真的办好?《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在家医养结合。
居家医养:“网约护士”
来源:央视新闻《新闻周刊》视频截图
上海的冯阿婆今年91岁。因为一次摔跤骨折,她已卧床三年,今年1月,更被查出严重阿尔兹海默症。与许多终末期的老人一样,冯阿婆插上了胃管和导尿管。因为老伴儿也患病住院,需要儿子陪护,平时,她主要靠儿媳周女士照顾。每次去医院,都需要全家人出动。儿子、儿媳已经60多岁,算是“小老人”,每回折腾完,都感觉搭进去半条命。
去年9月,经过医生介绍,他们开始使用社区医院的“网约护士”上门服务,省去不少奔波。最近上海高温,冯阿婆呼吸比较短促,儿媳害怕她心脏出问题,约了护士到家做心电图,经过补贴折算,只比去医院贵40块钱。
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地,率先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尝试利用护士的下班及休息时间,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本周公布的一组数据,或许能说明这项布局出台的背景意义:去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但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我国居民将有近8年多的晚年生活需要带病生存,养老与求医已经密不可分。
两周前,北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航空总医院正式启动“网约护士”服务。他们借助“金牌护士”这一互联网护理服务企业提供的技术平台,从624名在职护士中遴选出97人。为保障患者享受到与院内相同质量的护理服务,医院制定了规范流程、应急预案,并组织培训、考核。
航空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文标 :护士到家里后,对整个疾病的观察是全周期的,相当于整个疾病变化,康复的过程,在我们护士、医院的视野范围之内。如果能在家庭解决的,我们就在家做了,如果在家出现变病情变化,需要医院及时就诊的,这样可以动员家属,接来专科专治,更好康复。
今年2月,卫健委的试点政策,肯定了此前探索提供网络护理服务的企业合法性,但也带来了产业洗牌与变革。“5年资历,护师职称”的高门槛,导致平台注册护士增速下降30%。但另一方面,客户需求却在急速上涨。目前,我国千人护士占有量只有3人,仅仅依靠400万在册护士的业余时间,如何弥补1.8亿老人养老的巨大缺口?
到去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是2.49亿,以每年几百万近千万的数字在增长,那现在毫无疑问已经超过了2.5亿。再有几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就将超过3亿,什么概念,如果单独是个国家,在这个世界上排第四。正是这个庞大的数字,让我们下意识的就会为网约护士叫好。但是与这个庞大的数字相比较,目前中国注册的护士总数也刚超过400万,还得优先满足医院的门诊和急诊以及住院这些刚性需求。需求巨大,供给跟不上,怎么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或许我们可以去一个医养结合的试点城市四川攀枝花看一看,最近他们刚刚因为这方面工作的探索,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表彰了。
社区医养:“健康小屋”
来源:央视新闻《新闻周刊》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