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造假” 他们让截肢者的人生更完整
2019-07-21 14:41 来源:百度新闻

  中新网北京7月21日电 题:以工匠精神“造假” 他们让截肢者的人生更完整

  中新网记者 王祖敏

  2015年,成都“单腿快递哥”李洪军以“一个背影,感动一座城”——时年30岁、失去右腿的他拄着拐杖分送快递的图片和视频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在城市喧嚣的高楼下,他单腿而立的背影显得倔强而弱小,在令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让人心酸、心痛。

青海省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假肢矫形器制作室一角。 王祖敏 摄

青海省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假肢矫形器制作室一角。 王祖敏 摄

  如今,李洪军已能迈开双腿走路,并成为一名充满自信的快递驿站合伙人。助他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假肢矫形适配救助项目。

  日前,中新网记者随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前往该项目的西部救助站点之一、青海省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对该项目和这一特殊的“造假”团队一探究竟。

  打通截肢者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最后一步”

  青海省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在青海残联大楼内。一楼的假肢矫形器制作室里,弥漫着石膏、树脂等材料的混合气味。不大的房间里各种工具、材料琳琅满目,成型和未成型的辅具、模型,昭示着一具具假肢的“前生今世”。

工作人员在截肢者的残肢末端用石膏绷带取型。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供图 摄

工作人员在截肢者的残肢末端用石膏绷带取型。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供图 

  假肢矫形适配救助项目负责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宣传活动部副部长常达介绍称,我国肢体残疾人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保守估计超过2400万人。当这些受到伤病侵害的残疾人生命体征平稳之后,他们的后续康复往往被很多人甚至是临床医学所忽略。但他们受身体障碍的限制,参与社会生活能力较低,导致家庭可支配收入远低于健全人家庭。

一具小腿假肢在工作台对线组装。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供图 摄

一具小腿假肢在工作台对线组装。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供图 

  在国内目前的扶贫攻坚战中,残疾人确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帮扶的重点,但涉及康复领域的救助项目相对较少。如果说医疗救治、基本生活保障给予了这些残疾人生存信心的话,那么康复救助则提升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因此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了假肢矫形适配救助项目,由在中国康复治疗领域的权威医疗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执行,致力打通肢体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的“最后一步”。

  该项目以全国各省市康复中心、社区为网络,通过各地残联筛选贫困肢体残疾人,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假肢矫形部设立专家组,依据项目实施条件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筛查后,提供科学、专业的假肢矫形适配服务,并通过后期专业康复训练,让其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基本劳动能力。

  以工匠精神“造假” 给冰冷的假肢赋予血肉之躯的温度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假肢矫形部主任刘劲松正是在两年前为李洪军进行假肢适配的专业团队的负责人。

截肢者进行静态和动态试样。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供图 摄

截肢者进行静态和动态试样。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供图 

  曾留学德国,并在国内首批获得国际一级假肢矫形器师资格证书的刘劲松,在工作中以严谨和精益求精著称。在谈到假肢适配时,他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工匠精神”。他说,假肢一旦装上,就成为患者身体的一部分,容不得丝毫马虎,“工匠精神是我对我的团队的一贯要求。”

  刘劲松给记者发来一份由他撰写的“假肢制作流程”,24页的PPT文稿,详述了一具假肢诞生的全过程——从了解患者个人、家庭、医疗等基本情况,到对患者进行残肢检查,从取阴型(用石膏绷带制作残肢形状空腔模型)到灌阳型(往阴型里灌注石膏浆,形成残肢的实体模型),从制作内衬到制作接受腔,从工作台对线组装到患者静态和动态试样,直至成品制作,这些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数个甚至十几个步骤及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