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一分累加,本市已评选出两批——
老年友善医院 “友”在哪里?
宣武医院急诊大厅墙面上,风景画背后“藏”着各种插口。
居家、社区、站台、公园……在北京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2岁的当下,一项项“适老”举措正被稳步添加到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老人最为关注的医疗领域,“适老”的脚步显然走得更前。一份《北京市老年友善医院创建标准(试行)》,对创建指标、内容、评估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北京已评选出两批老年友善医院,记者调查发现,分数背后凝聚着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拳拳之心,“老年友善”也远非“拓宽门、铺平路”这么简单。
硬件改造
灯光颜色需养眼,扶手要能“满把抓”
米黄色墙体柔和温馨、地面经过特殊防滑处理、搭配着醒目的“小脚丫”指引,患者无论从哪儿出发都能找到相应科室……在大兴区人民医院,不少细节都蕴含着为老年患者“多考虑几分”的意味。
从2017年积极申报到2018年4月顺利通过,大兴区人民医院成为北京首批20家“老年友善医院”之一。而在院党委书记孙翰林的印象中,医院对老年患者就医体验的关注,其实远早于“老年友善医院”概念的提出。
这种关注是有数据支撑的——孙翰林介绍,医院一年门诊量约200万人次,其中65岁以上老人近40万人次,占19%左右,80岁以上老人近7万人次,占近4%;一年住院患者4万余人次,其中65岁以上老人1万余人次,占30%,80岁以上老人有3000余人次,占8%。
自2012年起的三四年间,医院陆续对1至5号楼,以及7、8号楼进行了改造。“包括导引线、指示牌、卫生间里的扶手、无障碍通道等等。”孙翰林表示,由于老年人反应较慢,不适合刺激性的颜色,医院连墙体和灯光都有考虑。“换成柔和养眼的,让人处在一种比较平和舒适的环境中。”
作为2019年1月获评的第二批“老年友善医院”之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友善元素”的重视同样深入到了细节,从一个小小的扶手就能看得出来——急诊科楼道里,固定在墙上的扶手颜色淡雅又容易抓握。
“这是我们改进之后的”,副院长吴英锋介绍,原本墙上一直都有防跌倒扶手,但只是木质的一个平板,能“捏”住却不能满满抓在手里。“现在材质换成了塑料,颜色换成了柔和的米黄色,轻便养眼的同时更能稳稳地‘满把抓’了。”
流程优化
识方取药缩至两分钟,全天采血避免多次跑
诸多人性化设计大大提升了院内环境,但在院方看来,这些改造虽细,还只能算是“基础动作”。伴随服务意识的增强,如今包括无障碍设施、卫生间“革命”,以及平车、轮椅等等,其实已成为不少医院的“标配”。而从患者角度出发,在就诊流程方面进行优化,则倾注了院方更多思考。
孙翰林告诉记者,近年来大兴区人民医院一直在完善分时段预约、诊前预约,但门诊依然保留了老年人优先的挂号窗口。“考虑到老年人可能不太‘玩得转’网络的东西,所以传统接诊方式一定要保留。”
此外,在门诊一层药房,医院新增了一台自动发药机。患者交费后将单据放在报到处下扫码,屏幕便立刻显示去哪个窗口取药。药房里,一台能够自动识别抓取药品的机器运作不停,取放完成的药品经药剂师复核后交给患者,等待时间基本控制在两分钟内。“以前我们是排定一个窗口交方取药,时间比较久,也没法设置等候座椅。现在速度快多了,这对老年患者很重要。”
同样为了方便患者,宣武医院对抽血环节进行了流程再造。“梳理并公示出必须空腹和无需空腹项目,再把原本半天的抽血服务延伸到全天。”吴英锋表示,这样有些患者下午来看病,无需空腹的抽血项目当天就可以做,不用第二天早上多跑一次。考虑到抽血室原本只有6个窗口,患者等候时间过久,医院多方协调增加了3个窗口,鼓励护士机动上岗。“高峰期我们要求9个窗口全开,患者等待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
宣武医院不久前完成的另一项“大动作”,则是急诊科的改造。吴英锋介绍,急诊一层位于医院中心位置,平日往来人员就近穿行,让本就拥挤的环境更显嘈杂。“今年在市领导的关怀下,我们下决心疏解优化。”